

水底的障礙物多的話, 相對中魚後的動作就有很多挑戰. 最高紀錄曾經為了一隻石斑鑽洞, 又不甘願讓牠跑了, 所以花了一個半小時跟牠鬥法. 但是最後我還是落敗. 當時我就放鬆母線讓牠卸下心防, 只要牠出來一點, 立刻就提竿, 但是前打竿還是太細了, 加上怕爆竿. 所以只好又放母線等牠出來. 就這樣來來回回搞掉我一個半小時, 但是實在太難等了, 只好放棄直接手拉母線斷子線收場.
遇上這種障礙物多的釣場, 需要用短一點的釣竿或是中段比較硬調的來解決. 為此我還特別自己去找一個台灣盛行的烏溜戰鬥手竿, 然後自己找材料來改成前打竿. 調性介於19 跟 28中間的調性. 不過自從這把改竿出馬...再也沒遇到岸邊怪物級的魚出現啊....
回到掛底的問題, 這是新手經常很困擾的問題. 前打的釣場通常是沙底包含有礁岩的場, 所以一旦
晃餌到礁岩上面就要特別注意了. 有幾種情況會造成掛底
1. 小螃蟹搶餌 - 這最常發生, 而且搶走後就帶回家去. 鉤子卡在門口慢慢享用美食. 而釣魚者卻以為釣到大魚卡洞啊.
2. 滯線漂流造成 - 通常餌到底之後, 可能會有一小段滯留的線, 或者是水流帶走造成誤判, 所以有一段比較長的滯留線在水下. 因此可能會被帶到岩石的蚵殼或是藤壺上面直接掛住. 這可能傷害到母線或子線. 所以掛底後要檢查一下母線與子線是否有受傷.
3. 魚搶餌後拖進去石頭縫細, 這種情況大概魚都還被鉤子掛住, 所以隱約可以感受到竿子抖動的狀況. 通常避免這種情況, 除了短竿跟中段硬調的竿子可以稍微解決這個狀況外, 提竿的動作與時間也是很重要. 如果距離許可, 我會建議竿子側拿, 就是不要跟海岸保持直接90度, 然後提竿的時候向海的方向側拉出去. 石斑或是愛鑽洞的魚, 可以在晃餌區稍微拉向外一點, 讓魚出洞口多一點.一旦魚就口上鉤, 就不可以讓竿讓牠回鑽. 不必立刻提上避免斷竿, 但是手跟竿子要儘量繃緊讓魚沒有空間往下鑽. 然後拖離開有障礙物的區域上魚.
先貼上幾個前打用的捲線器來看看
http://www.kurodaikobo.com/reel_oto/P_ROT_ZL75G_10th.html
http://www.kurodaikobo.com/reel_oto/P_ROT_ZL75.html
http://www.sunstar-tw.com/fishing/shimano.html
我自己最愛用的是這款最便宜的...俗稱 牛車輪 直徑4吋 牛車輪使用需要導線環輔助, 但是卻是很靈活的一種捲線器. 控制出線或是收放線都是很方便操作的. 唯一缺點就是沒有出線剎車. 但是加上個橡皮筋在穿線的時候用, 倒是不錯的解決方法. 可以避免出線過快卡輪子讓穿線的時候不順.
來談談前打母線與子線的連結綁法. 通常我愛用簡單的電車結. 本來想自己拍照片介紹綁法, 不過實驗了半天好像都不容易了解, 所以用現成的來說吧.
http://www.seaguar.ne.jp/knot/index.jsp 各種線結綁法介紹(日文)
http://www.yoz-ami.jp/musubikata/index.html 各種線結綁法介紹(日文)
http://www.unitika.co.jp/fishing/knot/knot1.htm 各種線結綁法介紹(日文)
http://www.ehime-iinet.or.jp/yawatahama/fishing/shikake.htm 各種線結綁法介紹(日文)
我都愛用快速的電車結綁法來連接PE母線與碳纖子線. PE母線我偏好1.5的號碼, 至於品牌因為怕有廣告嫌疑, 所以不在此說明. 可以私下問我囉. 子線就要看釣場的狀況來判斷. 因為台灣北部大部分的魚體都不算大, 所以2.0是我常用的號數. 如果南部的釣友經常是2.5起跳. 本來我以前都在北部釣魚, 有一回到高雄港附近第一天釣的時候, 從來不用1.5以上號數的我, 在那邊完全沒辦法起魚, 因為都是斷線收場. 所以那天開始我就增加了2.0的來應付了.
子線跟鉤子之間, 通常需要加上一個咬鉛來增加活餌下沉的速度. 如果太輕, 加上餌會游泳的話, 很難讓餌到水的底部. 因此咬鉛的大小大約都是1B 到 5B不等. 如果釣場風大或者有水流動的話, 也要看狀況改變咬鉛重量. 太重會影響活餌活動, 太輕牠會亂跑不能夠早點下到底部.
小咬鉛跟中通鉛對照表
http://holidayfishing.blogspot.com/2009/10/blog-post.html
通常我都愛用咬鉛, 不過咬鉛在咬在子線上如果沒有咬好會造成子線傷害. 所以要特別小心. 中通鉛跟咬鉛有價格上的差異. 中通鉛通常便宜很多. 但是各有優缺點, 這要靠個人的喜好了.
如果咬鉛要咬在鉤子上面, 通常我只有用螃蟹的時候會這樣用. 咬在子線上面的話,
大概就是在鉤子跟子線的連接處或是稍微上面一點. 這也跟活餌活性有關係. 活力小的我會讓咬鉛離開鉤子遠一點, 讓牠有一點空間活動, 如果活力大一點, 那就靠近鉤子無所謂.
前面說了一堆東西, 來看看啥是前打竿的特性吧.
圖一可以看到與普通磯釣竿有很大不同的導線環. 這樣的設計是為了讓線更貼近竿子,
讓竿子的特性更能發揮最強的程度. 加上每一個竿節都要能夠抽出來而且收到底, 所以U型環都非常貼近竿子. 圖二是尾一的樣子. U環也是非常貼近竿子, 而且密度比一般磯釣竿子更密, 能夠把竿子的彈性發揮到最大.
通常從底節算起第三節應該都有兩個以上的環, 所以收竿就至少會有一個以上的環被藏在竿子內. 因此要注意U環是否有太突出而摩擦到竿子內壁. 長期下來也許就是斷竿的元兇喔.
U環使用上要注意以下幾點 -
1. 不要折到 - 因為材質都非常硬, 如果來回折個幾次大概就有斷掉的可能.
2. 注意防鏽 - 通常材質都是防鏽的材質, 但是如果有異物沾黏, 還是有可能慢慢就被侵蝕掉. 所以釣完回家後, 記得把海水擦乾, 乾了之後上點油保養一下.
3. 注意磨竿 - 如果U環角度過大, 可能收竿的時候會磨擦下一節的竿壁. 長期下來可能有傷痕照成斷竿的危險, 因此要注意U環位置不對, 角度不對的話, 要小心處理讓它恢復原來狀態. 因為這樣摩擦長期下來, 竿壁受損很可惜.
前打竿的U型環
前打竿尾1
簡易的前打工具. 首先看看我保存蝦子的兩個道具.
小木桶其實也可以放小型打氣桶, 但是我都是用來裝小螃蟹或是放入少量的蝦子, 以無水方式保存活蝦. 藍色那個是活餌箱. 活餌箱是有網子可以讓蝦子抓住的那種. 我有兩個活餌桶, 相對這個就可以讓蝦子多活一些時間. 如果你已經買了沒有網子的也沒有關係. 拿個很薄的不織布或是海綿丟在裡面也可以.
個人習慣是抓個10隻左右的蝦子丟在木桶. 因為抓的時候手會打濕, 所以會讓桶子有點濕潤. 因為不打氣在木桶, 所以千萬別裝超過淹過蝦子的水在裡面喔...因為蝦子可能很快就被你悶死囉!! 蝦子跟螃蟹有點像, 都可以保存一些水在鰓, 呼吸的時候可以拿來交換氧氣. 像螃蟹也是, 只要濕潤不讓牠太乾燥, 應該都可以存活比較久, 如果水淹過螃蟹...通常很快悶死.
木桶還有個額外的好處...因為釣魚累了, 還可以拿來當板凳啊... ^^Y
再來看看我身上常裝備的小工具吧, 我相信那是大部分人的工具, 所以工具部分就不放上放大的圖樣囉. 來看看我裝工具的包包跟一件本來當作保暖的冬季背心.
從圖片背心 領子那邊那個包包說起吧. 那個包包是travel fox的一款腰包. 我發現這個包很適合裝工具, 所以就買來用. 不過金屬部分沒有防鏽, 所以有時候要保養一下. 因為冬天到了, 所以我就把很久以前一件保暖的背心, 因為有很多口袋, 剛好可以拿來裝這些工具. 所以, 口袋中就可以放釣線, 多格小工具包(右下那個), 左邊藍色有線的就是活魚扣, 鉗子, 穿蟲鉤(黃色那個像筆的東西), 小剪刀. 腰包在冬天就暫時退下休息.
市面上也有很多種釣魚背心, 不過夏天我不喜歡太熱, 雖然也有洞洞裝那種的, 不過還是沒有腰包涼快.